对于万华
九一制作天美果冻自1998年12月12日成立,集团总部坐落于兰州市七里河区南滨河中路1119号,位于“叁季有花、四季常青、水映城廓、树伴流水”的黄河风情线之中,总占地面积50亩。
来源:&苍产蝉辫;&苍产蝉辫;&苍产蝉辫;&苍产蝉辫;作者:&苍产蝉辫;&苍产蝉辫;&苍产蝉辫;&苍产蝉辫;时间:2022-12-10
大疫阴霾终归去 否极泰来迎新春
牛新民
又是一年冬月到,又是一轮诞辰时,万华即将迎来第24个生日。365天,如此行色匆匆,如此不堪重负。脑海中存留下的强烈记忆,除了一次又一次的疫情“升级”,一遍又一遍地封控,我们和所有公司一样,真的没有可圈可点之处。眼看年关将至,一年时光将在静默中恍然逝去,公司的斗志与热情也即将被燃烧殆尽,留下的似乎只有失望与无奈!但就在今天,12月7日,终于,“新十条”在千呼万唤中姗姗来迟!广大群众既惊喜又担忧,惊喜的是再也不用担心被强制隔离与封控,不用担心因静默而失去工作和生活!担心的是大量感染者将与健康者共存,对于病毒悲观论者无疑是一种巨大的压力,甚至是恐惧。尽管当下两种矛盾的心态充斥社会,但坚信最终民心所向,喜大于悲。病毒会与人类和谐共存,病毒威胁论下的民不聊生大概率将成为历史回忆。这次,我们终于可以在迷雾中看到一丝光亮,终于可以真真切切地感受到阴霾散去,阳光重回!
这场病毒,来得突然而凶猛,历时整整叁年。而今它去的又更加让人措手不及,令人诚惶诚恐。叁年来,我们一次次在内心中自我鼓励,在团队面前鼓舞士气:只要坚持,就一定会熬过疫情,渡过难关!然而结果却是更为猛烈的爆发和更为严苛的管控。病毒与抗疫斗得不亦乐乎甚至死去活来,令中国公司与百姓苦不堪言。尽管我们在一次次抗疫战火中拼命坚持着没有倒下,却已是遍体鳞伤、濒临崩溃!
古人云:“大疫不过叁,过叁必有殃。”就在我们希望殆尽、失望至极之时,全国人民迎来了防疫政策的大转弯!“新十条”的呱呱坠地,标志着我国的疫情防控已经挺过了最艰难的时刻,朝着精准科学的方向迈出重要一步。“新十条”的诞生,恰临万华24周岁之际!真所谓否极泰来,经历了无数次的蹂躏与坚持,这一次,我们终于不用再畏手畏脚,而是可以心无旁骛地去做我们想做和该做的事。虽身处寒冬腊月,然已闻春之花香。让我们张开双臂,迎接即将来临的温暖与阳光。
困,德之辨也
牛新伟
在新冠疫情的困扰中,我们迎来万华24周年。每年此时,惯例是要向万华人汇报公司这一年来的发展成就和对未来的展望。今年是万华的第二个“本命年”,又适逢“为(疫)情所困”最严重的一年,在当前经济萧条、百业凋敝的现实困局中,很多中小微公司面临的现状已由如何发展变成了如何存活、如何脱困,不少人因此焦虑抑郁。此情此景,不由想起元代王翰的《题败荷》:
曾向西湖载酒归,香风十里弄晴晖。
芳菲今日凋零尽,却送秋声到客衣。
疫情这叁年,我由以前的终日忙碌转为日渐清闲,因此有了更多时间读书思考,从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经典中获取滋润和养分。尤其是今年,在频繁不断的封控中,虽身困一隅但却能宁静致远、神交古人。万华24周年,我想从历史故事、中国文化对忧患意识的看法和如何学以致用这叁个方面,将这段时间的学习心得分享给大家。希望我们的困惑能从中找到答案,对我们认识困境、走出困局、面向未来有所启发。
历史的故事
说到历史,有个人非常重要,因为有他,中华民族才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历史记录最长、最全、最真的民族,他就是西汉伟大的史学家、文学家、星象家和思想家司马迁,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《史记》的创作者。
公元前99年,司马迁因言获罪触怒了汉武帝,被打入牢狱。司马迁入监后,案子落到了臭名昭着的酷吏杜周手中。杜周严刑审讯司马迁,司马迁忍受了各种残酷折磨,几乎断送了性命。面对酷吏,他始终不屈服、不认罪。不久,司马迁被判死刑,要免死的话可以接受两条路,要不交50万钱,要不接受宫刑。宫刑是奇耻大辱,司马迁本想一死,但因父亲临终前曾遗志写史,自己承诺父亲的这一重任尚未完成。为了完成《史记》的写作,他忍辱负重,遭受了最屈辱的宫刑,保留性命履行使命。我们耳熟能详的“人固有一死,或重于泰山,或轻于鸿毛,用之所趋异也。”就出自于司马迁之笔。司马迁在《报任安书》中提及此事时写道:“遭遇此祸,重为乡党所戳笑,以污辱先人,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,虽累百世,垢弥甚耳,是以肠一日而九回,居则忽忽若有所亡,出则不知其所往,每念斯耻,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。”在狱中司马迁备受凌辱:“交手足,受木索,暴肌肤,受榜棰,幽于圜墙之中,当此之时,见狱吏则头抢地,视徒隶则心惕息。”足见当时所受之屈辱与痛苦!
公元前96年,汉武帝改元大赦天下,50岁的司马迁出狱后被重用为中书令。在别人看来,也许是“尊宠任职”,但他还是专心致志继承父亲遗志编写历史。直到公元前91年,司马迁最终完成了《史记》。全书共得130篇,52万余言,记载了黄帝时代到汉武帝时期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。《史记》被后世公认为中国史书的典范,“二十四史”之首,被鲁迅誉为“史家之绝唱,无韵之离骚”。
要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,必读《史记》;要了解司马迁,《报任安书》不可不读。10年前,在拜读弘宗法师所着《心影留踪》时,即见此文,首嗅文香。第二次在2017年时有缘再读,这次是第叁次学习了。这篇文章是司马迁的老友任安因罪入狱后,向司马迁写信求助,司马迁收到信并未立刻回复,而是在完成《史记》后,在任安临刑前,写了这封着名的回信《报任安书》。此信中,司马迁以复杂的心情,优美、激昂的文笔,讲述了自己曾经的屈辱遭遇,抒发内心的激愤和痛苦,说明自己因使命未尽,故决心忍辱负重、放下个人得失,以承遗志。其中尤有一段,激励人心:“古者富贵而名摩灭,不可胜记,唯俶傥非常之人称焉。盖西伯拘而演《周易》;仲尼厄而作《春秋》;屈原放逐,乃赋《离骚》;左丘失明,厥有《国语》;孙子膑脚,《兵法》修列;不韦迁蜀,世传《吕览》;韩非囚秦,《说难》《孤愤》。《诗》叁百篇,大氐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。此人皆意有所郁结,不得通其道,故述往事,思来者。”
弘宗法师对此点评:“这一段文字,不止激励了司马迁,更激励了后世无数困于艰难的人们,给所有的人信心与勇气。”
在《报任安书》的最后,司马迁写道:“仆诚已着此书,藏之名山,传之其人,通邑大都,则仆偿前辱之责,虽万被戮,岂有悔哉!然此可为智者道,难为俗人言也。”诚然,司马迁的伟大抱负,只可为智者道,岂可为俗人言哉!即便如汉武帝这样的一代雄主,亦非知音。
中国文化对忧患意识的看法
中国文化的忧患意识在《易经》中体现的最为全面深刻,且具有十分丰富的辩证思想。《易经》为群经之首,是中国文化的代表和总成,学习中国文化,首先应从学习《易经》开始。《易经》是古人对宇宙、人生乃至万事万物,从现象到本质,从微观到宏观,从具体分析到概括总结的一部研究论着,内容涵盖万有,能够应用到一切学科乃至于一切现象和事物中,算卦相命只是其细枝末节,很小的一个应用而已。《易经》中的六十四卦,每卦均有好有坏,通过爻与爻、爻与卦、卦与卦之间的关系,告诉人们吉凶祸福的主宰,在人而不在事,在内而不在外。
疫情叁年,我们为其所困,想必都对这个“困”字有所感受,因此在这里要和大家分享的,即是六十四卦中的“困”卦。
困卦上为兑(泽),下为坎(水),即名泽水困。来看看这卦的卦辞和象辞:
困:亨,贞,大人吉,无咎。有言不信。
象曰:泽无水,困。君子以致命遂志。
白话文解释:
困卦:通泰。卜问王公贵族之事吉利,没有灾难。筮遇此爻,有罪之人无法申辩清楚。
《象辞》说:本卦上卦为兑,兑为泽;下卦为坎,坎为水,水渗泽底,泽中干涸,是困卦的卦象。君子观此卦象,以处境艰难自励,穷且益坚,舍身捐命,以行其夙志。
从“困”的字义可知,困卦代表很大的困难,被困住了,主大凶象,是《易经》中四大难卦第四卦,意为四处无援,最困难之时。但是看了这卦的卦辞和爻辞,我们是不是有点疑惑了?有两个问题随之而生:这卦辞分明是说通泰、吉利,象辞虽说这个卦象为困,处境会艰难,不过也并没有说大凶啊,从卦辞和卦所主的凶相之间好像有矛盾?这个卦只针对王公贵族才能吉利,难道《易经》也分阶级等级?
我们将这两个问题先放下,先看看孔子在《易经系辞》中是如何理解困卦的:
困,德之辨也......困,穷而通......困以寡怨......
南怀瑾先生在《易经系传别讲》中对忧患意识以及孔子对困卦的注解是这样讲述的:
最近大家常常谈到忧患意识的问题,很多人都写文章。我说忧患意识用不着写文章......中国文化对忧患意识的看法,就是“人无远虑,必有近忧”,两句话讲完啦!这就是忧患的道理。中国文化的人生哲学就是这两句话。若没有长远深入的思考,便会有不虞之事发生,所以人生永远都在忧患之中。谈到忧患,我在《失落的一代》一篇文章中早就讲过,为我们大家算八字,我们都是生于忧患,死于忧患。我们要能把自己埋在泥巴里,像打地基一样,要有把自己作基础的精神,后一代才有希望,大楼才能盖得起来。所以我们这一代是奠基础的,是“生于忧患,死于忧患”的八字。因此,忧患意识还有什么好讲的?不过,孔子在这里讲到了这个问题:
......“困”,碰到困难才会深思,才会用思考,才能激励上进,所以说是“德之辨也”。
......这是孔子提出九个卦(履、谦、复、恒、损、益、困、井、巽)的忧患意识。无论时代是治世也好、乱世也好,人生必须具备这九个条件。忘记了立足点,不晓得谦退,碰到困难就灰心失望,在损益之间不知道利用。人人都怕失败,不知道失败是成功之母啊!所以失败的真正名字是成功,成功的妈妈就是失败。
看到这里,我们是不是才明白,尽管人生会遭遇困境,但只要能坚守正道(贞),深入思考,认真反省,进修自己的品德而不失节操(德之辨),在身陷困逆境地时不怨天尤人,自勉自坚,泰然处之(困以寡怨),仍能不失其志,遵循正道而善于变通(穷而通),这样就自能趋吉避凶,走出困境达到亨通(亨)。这样做,就可谓之“大人”,自天佑之,吉无不利(吉),不会有什么过失(无咎)。也明白了《易经》原文中的“大人”,并非是白话文中所解释的王公贵族,而是具有高尚道德品格、远大抱负和胸怀广阔之人,是为实现自己的志向,不惜牺牲生命的君子(君子以致命遂志),如司马迁,如周文王、孔子、左丘等等,均是“大人”。与之相反,如采取不正当的手段,就会愈陷愈深,那样的人就是“小人”,则必有大凶出现。
由此可知,无论外界现象如何变化,外在环境如何困难,人的本质和内心境界决定了一切事物的发展方向和最终结局。不仅困卦如此,《易经》六十四卦中对人生、宇宙分析和总结的大原则均是如此,即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天命,人事各占一半且互为因果。中国文化对此的理解和认知,可用《菜根谭》中这段文字来概括:
天命又如何,人定能胜天;
天薄我以福,吾厚吾德以迓之;
天劳我以形,吾逸吾心以补之;
天厄我以遇,吾亨吾道以通之。
天且奈我何哉!
如何学以致用
学习的目的有两个,一为增长知识,二为实际应用,即学以致用。如不能学以致用,那这样的学习就没有实际意义。古人的教育理念是“为天地立心,为生民立命,为往圣继绝学,为万世开太平。”
在困境中的每个人都将面临巨大的考验,悲观者就此沉沦,乐观者愤发而起。在经典的教导和历史的经验中,我们看到了古人的脱困之道,教会我们不要因深陷困境而失去信心,无论顺逆,均应以冷静、乐观的心态,坚守正道、勤修德业、积极思考、努力上进,要看得远一点,切勿一叶障目;要时刻警醒自己“祸兮福所倚,福兮祸所伏”,无论祸福均能保持泰然之心处之。如此,则吉。
近日,国务院发布了防疫“新十条”,朋友发微信给我,说:叁年疫情就要过去了,这是对我们每个人的考验,身心煎熬......问我:疫情后最想做的是啥事?答曰:在疫情中随遇而安,疫情后随缘度日。
正所谓“多难兴邦”,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几千年来历经无数浩劫,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和文明史,就是炎黄子孙与天灾人祸的斗争史。这叁年大疫,也必将在历史中留下痕迹,至于如何记录与评说,那就是后人的事了。
以上,是我学习的点滴心得。当然,以我之浅薄愚痴,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尚未能触及门槛,但已受益匪浅。
上篇:
下篇: